文: 許湘彩

Director: Heather Croall / Writer: Karin Altmann / Length: 51 minutes

由澳洲導演Heather Croall在1999年拍攝的51分鐘紀錄片”Paradise Bent: Boys will be Girls in Samoa”(中譯名為《天堂性向: 男生變女生》),講述的是存在於薩摩亞當代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性別──法法菲妮(fa’afafine)。

圖一

簡單來說,法法菲妮是一群視自己為女性的生理男人。在薩摩亞,有些人認為法法菲妮是這個社會存在已久的古老文化。但也有學者認為法法菲妮這個分類是在1960年代西方文化傳入薩摩亞之後,與當地文化碰撞下產生的。法法菲妮在家庭與社會生活中扮演女性角色,如執行家務事、照顧家人等等,也和男性談戀愛;據一個當地人的粗略估計,薩摩亞社會中有九成男性曾和法法菲妮發生關係。

雖然在我們眼中看起來,法法菲妮就是一群男跨女的跨性別者,但我們並不能直接用現代西方社會中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exual)的概念去理解她們。法法菲妮是薩摩亞社會特有的現象,她們的存在有其社會意義與地位;與在現代都市中處於弱勢且經常被妖魔化的MTF(Male Trans Female,男跨女)並不相同。影片主要以身為法法菲妮的辛蒂的故事為主軸,帶我們跟著她的腳步,看見薩摩亞法法菲妮的真實人生面貌。

圖二

做為一部紀錄片,本片的導、演俱佳,剪接也很流暢。影片一開始就以一種異文化的吸引力直接將觀眾帶進了薩摩亞社會獨特的氛圍裡。除了訪問幾位法法菲妮之外,也透過她們周圍人們的說法,讓我們看見她們在社會裡生存的姿態、社會給予她們的困境、以及她們如何想辦法延續生命等等作為一個“人”的難題。在性別的多樣性逐漸浮現的當代社會,薩摩亞傳統社會--在影片中只有某些基督教徒例外--對法法菲妮的認可與接納,無疑是現代社會應該學習的榜樣。

雖然沒有太多聲光效果,但在導演的功力下,這個故事說起來一點都不會沈悶,51分鐘的片長讓人看完意猶未盡。然而或許是礙於片長,有點可惜的是,在介紹法法菲妮的社會文化脈絡時,顯得著力點有些不足;對於法法菲妮何以出現、她們如何跨越生理性別、如何得以被接受,還有她們的社會生活、性別功能等等,都是令許多觀眾好奇卻又無法進一步理解的部份。但如果我們已經成功被導演引起注意,我們又怎會無法自己去取得對法法菲妮更多、更深入的認識呢?

圖片(一)來源: http://filmakers.com/index.php?a=filmDetail&filmID=966
圖片(二)來源:http://www.filmfestival.gr/docfestival/2000/night_gr.html
相關網站: http://filmakers.com/index.php?a=filmDetail&filmID=966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