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至七月間,斐濟航海家Setareki Ledua和薩摩亞舞蹈家Tupe Lualua應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利氏學社及本中心之邀,來台進行為期六週的交流活動。繼6月5日在台大原住民圖書中心的首場發表會後,他們陸續走訪了花蓮台東、 蘭嶼、屏東等地原住民部落、團體及各級學校,包括東華大學、台東大學、海星中學、關山工商、桃源國中小、蘭嶼高中、朗島國小、原舞者舞團、台東海端布農文 物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以及台東新香蘭、桃源、比西里岸、蘭嶼朗島、椰油等部落進行一連串的參訪交流、工作坊。回國前,他們亦在耕莘文教院舉辦最後一 場發表會,向大家分享他們在台灣體驗的點滴—-

七艘玻里尼西亞vaka大船從紐西蘭啟航,途中停泊大溪地、夏威夷,以及美國西岸的舊金山、聖地牙哥等地,他們以傳統航海術航行了將近兩年21,000哩,最後回到南太平洋。來自斐濟的Setareki Ledua是這批船隊中最年輕的大副,他的船名為”Uto Ni Yalo”,意為「神靈之心」(Heart of Spirit)。今年22歲的他出身於航海家族。2011年他加入了Pacific Voyager──以復興太平洋傳統航海文化為宗旨的團體──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海上航程。

Tupe Lualua則是一位薩摩亞籍的女舞者、編舞家,目前在紐西蘭威靈頓擔任表演藝術講師,從事舞蹈創作及教育已有十年以上資歷。今年二月,Tupe擔綱編導的舞劇"Fatu Na Toto"(薩摩亞語意為「播下的種籽」)在紐西蘭公演,此舞劇是以一個移民紐西蘭的薩摩亞家庭為藍本,也就是Tupe原生家庭的故事。這齣舞劇「成功地將傳統薩摩亞舞蹈文化和現代表演元素結合,透過嶄新的編舞,擴展了故事的視界。(《紐西蘭劇評》)

長達一個半月的台灣旅程中,Tupe和Seta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部落或學校與原住民交流互動:

花蓮海星中學,同學們的掌聲、舞步聲與歡呼聲響徹會場內外,活動後仍圍著Tupe和Seta不想離去;在台東首站的關山工商, 兩人到訪吸引了許多報社、電視台前來採訪,充滿即興表演與生命能量的交流節奏,連記者朋友都忍不住跟著舞動起來;在比西里岸和都蘭部落,他們和原住民孩子 一起打寶抱鼓、跳舞、跳進海水中游泳戲水;在海端和桃源,他們和布農族耆老交換著彼此的族語,並且為著諸多相似的語彙而共同感到驚訝;在蘭嶼,Seta划著拼板舟、Tupe和蘭嶼婦女一同吟唱的身影,讓人幾乎忘記他們的家鄉在遙遠的海洋彼方……

台 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亦為本中心主任的童元昭老師表示,台灣是世界南島語族原鄉的看法已漸成共識。在台灣,原住民是少數,但從世界南島語族的觀點來 看,卻是地理範圍最廣、擁有兩億多人口的族群。台灣與太平洋南島民族的關係不見得有正式的歷史記載(例如大洋洲有許多台灣遠洋漁船的重要停泊港),但不論 從人群遷移、語言、音樂等各方面來看,都有非常密切的連結。

puzzle

7月5日晚上在耕莘文教院,Tupe和Seta舉辦了回國前最後一次的公開發表,海星中學曾參與互動的同學們特地組隊北上,以優美的歌舞感謝他們來台灣所帶來的交流體驗。被問及台灣之行的感受與心得,Tupe表示:在台灣,最深刻的經驗是和部落族人、孩子們的互動,這互動不僅是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更是整個人沉浸其中的心靈交流。即使有語言有所隔閡,但哪怕是一個笑容、一句吟唱、一個擁抱,或是共享食物……無論在哪一個部落,人們總是讓她感到像是回到了薩摩亞的家鄉。

台灣原住民復振文化的熱情與行動,也對Tupe和Seta有所啟發。未來,Tupe希望能夠在薩摩亞家鄉尋訪仍保有傳統舞蹈知識的老人,並鼓勵年輕人投入學習。雖然文化原就處於變動之中,但她仍希望或多或少能找回傳統的遺緒,並將它放入自己的教學和創作工作。而Seta則希望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參與太平洋的航海行動,甚至將他們的船「划回」台灣。就像Seta說的,當他在夏威夷向耆老學習傳統航海術時,耆老曾對他說:「如果你們沒有對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那我不會教導你們;如果你們藏私,不向他人分享,那我也不會教導你們。」他們在台灣所有的學習、交流與分享,都將轉化為未來行動與傳承的能量。(更多報導請按此)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