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起的學期,開了兩門與大洋洲有關的課,分別是通識與大學部選修。課程要求包括了一份正文5000字的作業。兩班33份的作業,有些議題是不曾注意到的,或是知道但未能深究,閱讀作業便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由於課程也要求選課同學,選擇重要的新聞,在課堂上介紹並評論。新聞的議題往往會衍生成作業。通識課則是提供了八個題目,但今年的同學多另行發展。圖表呈現了33份作業的主題與聚焦的島嶼/國家。一份作業可能跨越一個以上的主題,但在計算上盡量以主要方向為主。

十七個主題約略可以區分成幾群,第一個部分經濟、觀光與海洋保育,是大洋洲的重要議題也一向受同學關注,比較不同的一篇討論庫克群島在海洋資源管理上的效益,原屬於傳統酋長權限的raui(禁撈,禁採)制度,但近年raui制度的施行成效則開始面臨外來訪客,其中包括長年居住在外的庫克後裔的質疑。氣候變遷在大洋洲是一無從迴避的議題,台灣學生已熟悉其生成,但人文社會面向的討論關注相對較少,當初課程內容已安排探討氣候變遷引發的健康與飲食問題,氣遷相關的新聞在大洋洲是主場很難不被同學注意到,氣遷新聞的頻繁,只是更加突顯了議題在當地的迫切性。第二群是與政治相關的兩個子題。接著第三群的四個子題反映出大洋洲地區與前殖民國間複雜的關係。第四群與博物館、文化資產、文物返還以及文化復振相關,其他個主題則為多樣、分散。以下記錄也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議題:

斐濟村落耆老說明海平面上升 攝影:巫淑蘭

2020年大洋洲學生報新聞地域及議題統計表

?跨國的軍人,流動的忠誠

特別讓人驚豔的是參軍的議題,有兩組分別討論了斐濟人加入英國軍隊,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等前美國太平洋託管地人民加入美國軍隊。其中一組並嘗試與台灣原住民高比例從軍的現象做比較。2019年民族誌影展中的Island Soldiers這部片子,應該有一定的影響。斐濟人加入英國軍隊與密克羅尼西亞人加入美軍,除了殖民史上的淵源,還有經濟資源的差異,看世界的機會,還有一個條件,便是普遍的軍人來源不足,導致的軍職一般化,脫離了與國家忠誠的連結。英國在一開始開放大英國協成員國人民從軍時,還要求符合在英國一定的居住年限,但很快地便取消這一資格限制,參加英國軍隊,轉而成為移民的管道。斐濟階序社會原有的戰士層級,維持尚武的精神,正面看待加入英國軍隊的歷史與新機會。英美都有招募軍人的需要,英國在殖民歷史上曾根據族群分類來分工,當代募兵流程也比美國更細膩。這兩份作業,提醒了跨國的現實,甚至連軍事在過去與單一忠誠相關的範圍亦早已改變。在頻繁習以為常的跨國經濟活動以外,國家忠誠有了不同的意義。

?新冠病毒現身,島嶼國際關係現形

Coronavirus在2020年的課程留下了烙印。關島與法屬波里尼西亞的兩組同學處理的議題,都因為疫情而被凸顯。作為美國非建制領地的關島無法自主「關」島防疫,染疫的羅斯福號航母轉關島隔離檢疫,再度撩起自治議題。關島正如同其他的太平洋島嶼,除了觀光客的需求,日常飲食也已經極度依賴進口。面對新冠病毒的流行,隔絕是一個主要的防疫手段。空運與海運,人與貨物的管制,班次減少,間隔拉長,對於島嶼生活品質有立即而顯著的影響。當美國人在擔心上餐廳或酒吧外食的快樂不再,島嶼則憂慮食物的供給不足。本地農業在關島藉著疫病的危機獲得了論述與實驗的機會,開始提倡在住家、公園與學校耕作某些適合的作物。關島從糧食安全(存量)引發了在地農業發展的可能,與大洋洲的許多國家/島嶼應對新冠疫情的反應一致,能否再結合食物主權的想法則是值得期待。

法屬玻里尼西亞則是出於防疫,在跨島交通嚴格管制下,面臨探訪病危親人的人道考慮,此一例外狀況認定的權限歸屬。是出發的城市(commune)或是目的地的城市行政首長有權判定,引起地方政府間的爭執與對制度的討論。此外,法屬玻里尼西亞是太平洋地區出現首例新冠確診之地,其議員至法國本地參加會議染疫,敲響太平洋島嶼防疫的警鐘。新冠病毒在2020年刻劃下的痕跡,遠不止於這兩份作業。課堂上的新聞評介,有關於馬紹爾群島停止所有的海空運,以一個珊瑚礁組成的國家,近年在旱季有飲水不足的困難,在防疫之餘,如何維持飲水的調度。或是新加坡與澳洲主導的多國協定,與東南亞、拉丁美洲以及諾魯等國家,促進醫療用品飲食等的流通。

美國在大洋洲的勢力,除了十九世紀末取得的關島與美屬薩摩亞,主要影響建立在二次大戰後聯合國交付的太平洋島嶼託管地。在前託管地紛紛獨立後,美國與高度自治的北馬里亞納維持一隸屬關係,連同關島以及美屬薩摩亞,美國制度上以合併/非合併與建制/非建制區別出這些領土的自治程度,以及彼此的關係定位。一組同學釐清美國與大洋洲海外領土的制度關係,忍不住評論美國也是一個強權。

做托克勞解殖公投的一組,對中文媒體對托克勞在2006與2007年兩次公投維持附屬於紐西蘭現狀的歸因於島民懶散的負面報導顯得焦慮。從票數上看,托克勞第二次的公投支持獨立的票數成長。有些中文媒體的報導方向原本偏向農場,不能反映公投或其形式的的意義與結果,同學的介意與糾結,反映出青年世代對獨立公投議題的普遍關注。但就如Clifford (2000)提出的大洋洲特別的「彈性主權」的思考角度,大洋洲在該議題其實提供了豐饒的可能性,課堂間來不及做深入的討論,殊為可惜。

?暗黑星空:從觀光到航海文化復振

選擇報告Niue新聞的同學延續暗黑星空旅遊的主題發展為作業。暗黑星空的角度當然是出自愛好觀星的天文迷。他們由觀星的效果也就是少光害來推薦地點,而這也就衍生出了暗黑星空旅遊的可能。大學部選修課有期末考,有一題邀請同學「以本學期同學所報告的新聞或作業為對象,參考課堂閱讀材料的相關概念重行分析」,有一位同學便參考了Rolf Scott所分析的夏威夷掀起的航海文化復振,從天文迷的觀星回到南島民族觀星導航的過去與當代。

大洋洲的課一直希望能兼顧知識的厚度,靠近當地的眼光,並嘗試理解在地的處境,雖然理想上的兼顧有時是徘迴、擺盪。這是第一次完全在學校遠距教學系統看作業,才得以留下完整的回應。起心動念整理作業的主題,是因為大洋洲的中文資料與議題,或許近年在與南島國家的交流及關注上日益增加或擴展,電子媒體的蓬勃發展更是推波助瀾,有些甚至成為了「通俗」常識。前人中文的累積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還是障礙呢? 還好,年輕的心總有自己的關懷,憑之得以在大洋中繼續航行。

文:童元昭、巫淑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