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島大學的密克羅尼西亞研究介紹 台大人類四 賴奕諭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介紹關島大學中密克羅尼西亞的研究相關課程。從碩士班的學程與學士班的課程設計,檢視目前研究所關懷的重心為何。並由此作為出發點,重新思考台灣與密克羅尼西亞之間的關係。這裡的關係分為幾種層次:首先是涉及雙方之間能夠討論哪些基本的問題,這顯然與彼此的差異性與相似性息息相關。再者,台灣與密克羅尼西亞是否能夠基於上述的基礎,讓雙方的學生或研究人員彼此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動。由於密克羅尼西亞研究在台灣目前也還只是小眾,因此希望能夠藉由這個討論讓讀者認識這塊「陌生的」研究領域。
關島大學與密克羅尼西亞研究
過去只要想到太平洋島嶼的研究,夏威夷、紐西蘭與澳洲的大學與研究機構往往會是首選。換言之,關島大學很少會被視為是研究的重鎮。然而,在地緣與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夏威夷與紐西蘭以研究波里尼西亞、澳洲則以美拉尼西亞的研究為見長。密克羅尼西亞這個區域的研究在這樣的趨勢之下,反而淪為較次要的地位。有鑑於此,關島大學所開設的密克羅尼西亞相關研究課程便顯得相當重要。一方面,它在地緣的位置上占有極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在整體資源與研究的發展上,皆是以密克羅尼西亞區域為主體。
從課程的設計看來,碩士班設有一個專門的密克羅尼西亞研究學程(Micronesia Studies Program),學士班的課程則分散在各學科所設計的課程之中。大抵而言,這些課程並不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專業之中,而是具有跨學科的特性。此外,課程相當重視在地性,特別是以密克羅尼西亞地區的歷史政治變遷以及當代的社會問題為其主要關切議題。
以碩士班的學程為例,其有三門共九學分的先修課、一門三學分的三選一方法論課程,以及總計十五學分的選修課程。先修課便包含「密克羅尼西亞的人群與文化」、「密克羅尼西亞歷史」與「當代問題與議題」三門課,基本上就呼應了前述整個專題所關切的議題主軸。另一方面,選修課程接續著先修課則分為主要三個不同面向的進階討論。有方法論上的課程,如「行為科學上的方法論」、「文化生態學」等。區域歷史的與內部族群文化方面,則有「1850至今的太平洋歷史」、「關島研究」等課程。至於當代社會議題的領域,則有「密克羅尼西亞的經濟發展與變遷」、「密克羅尼西亞與心理健康」之類的相關課程討論。
必須注意的是,修習這個學程的學生有語言能力的條件限制。一種是以研究密克羅尼西亞區域內部的族群為主,必須至少懂得該族群所使用的語言才可以。第二種方案則是以研究密克羅尼西亞區域相關殖民經驗的研究生為限。換言之,外地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研究興趣修習西班牙語、德語或日語以符合條件。然而,在語言課程的培訓上,關島大學礙於修課需求的現實並沒有過多的選擇。以第一種方案來說,目前它只有提供關島當地原住民Chamorro的語言課程,以前也曾有過雅浦語(Yapese)課程;至於其他語言方面,則有日語、菲律賓語、法語、中文以及西班牙語等課程。不足的課程設計就得要靠學生自行尋求其他的資源。
學士班方面雖然沒有碩士班那麼的具有系統性,但是延續著碩士班跨學科領域的特質,可以見到在不同的學科裡都有涉及密克羅尼西亞區域研究的相關課程。不論從人類學、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甚至是語言學皆有相關之課程得以修習。
台灣與密克羅尼西亞研究的對話
從課程的設計看來,我們可以見到關島大學的密克羅尼西亞研究現階段的研究重心,是擺在區域的歷史政治變遷以及當代的社會問題。這對台灣的學生或是研究人員來說,能夠有什麼樣的對話?首先,密克羅尼西亞地區與台灣這個島嶼的歷史有其共通之處,它們皆在不同的時期接受各個國家的殖民。換言之,殖民的經驗與影響在台灣與密克羅尼西亞區域都是不得不去處理的重要議題。舉例來說,這兩個地區都曾接受過日本人的統治,雖然被殖民的方式與經驗是不盡相同的,卻可能可以因此建構出更完整的歷史脈絡。
其次,關島大學密克羅尼西亞研究的重心還有涉及關懷當代社會問題的部分。關於這樣的傾向,兩地其實有許多共同的議題必須去面對。以移民的議題來說,台灣跟關島一直以來都不斷的有移民來來往往在各自的土地上。由此延伸而來的議題包括移民適應、文化的變遷,甚至是社會的各種問題等等。倘若能夠藉此讓雙方得以對共同的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想必可以有更多新的想法被激盪出來。
過去台灣對於密克羅尼西亞地區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觀光旅遊的認識上,很少人能夠瞭解到該地區的研究重心與特性。藉由關島大學的課程介紹,除了希望讓讀者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之外,更期盼讀者能夠藉此找到對於該地區研究可能的興趣與方向。
Comments are closed.